——北京大学刘金才教授论日本文化研究的走向与方法
2010年10月13日科技楼南楼109教室座无虚席,北京大学600cc大白菜官网博士生导师刘金才教授以《日本文化研究的走向与方法》为题,为日本文化研究所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刘金才教授用日语解释了给日语专业的讲座用中文的缘故,刘教授借用“申请博士论文奖的外文必须用母语中文写才有资格”的例子,阐释了研究日本文化必须能用母语表达这一观点。
进入主题后,刘金才教授从日本的起源详述了日本文化研究的潜力。日本的文化生成发展经历了“神魂弥才”“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等吸纳、变异、创造以及走向世界的道路,日本文化呈现的多源性、复杂性、矛盾性和模糊性既表现了日本文化的魅力也给日本文化研究留下了课题与奥秘。之后,刘教授从日本国文化论研究和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的日本文化论研究两方面出发,对比概括了中日两国日本文化论的研究轨迹。进而顺水推舟,犀利地指出日本文化研究方面我国存在的“重现实性”“以儒家为主的汉族文化研究较多,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较少”“宏观和微观阐释性研究较多,考证性研究较少”等八方面的问题。关于研究方法,刘教授除宏观研究方和微观研究之外还提出了“纵向考察、比较、分析法”等具体方法。刘教授还特别强调,作为一个研究学者要坚持客观求实和追求真理的立场。最后,刘教授用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七字”(即知、敏、学、思、侃、作、传)“六言”(即 知而不敏则僵,敏而不学则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侃则滞;侃而不作则去,作而不传则逝)来勉励在座师生。
进入提问环节,大三年级学生以“日本已有9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而我国却没有”的事实向刘教授提出从文化这一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刘教授着重从中国的“地位取向型”日本的“目的取向型”这一社会性差异来阐述了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官本位”思想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并劝诫我们:做真正的学问就要摒弃浮躁。
刘教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博得现场阵阵掌声。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此外,刘金才教授还在12日晚在西五117教室做了 以“中日文化的异同与互动”为题的人文讲座,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